close

[電影] 天之驕子The Emperor's Club         

        

              (圖片來源:開眼電影網)

【電影內容】(轉錄自:http://life.edu.tw/data/plan/091/H54300-0000010/index.html

  描述歷史老師杭德如何經由傳授歷史科目來形塑學生的品德、人格,以及如何越過挫敗堅守教育崗位。

  有一天,班上轉來了一位美國參議員之子──貝爾塞卓,塞卓驕矜自大、桀驁不馴,無視於班上及學校的規矩,經常率領同學惡作劇,挑戰老師的容忍度。杭德老師不願放棄這位問題學生,不斷寬容地包容他。      

  聖本德中學每年舉辦凱薩獎大賽,獲獎是一項至高的榮譽,事前學生必須參加無數次的小考,累計小考最優秀的三人才有資格參賽。杭德老師將自己的中學課本借給 塞卓,課本中有重要的考試相關資料,並不斷鼓勵他,塞卓也日夜苦讀有不錯的表現。統計成績結果,第三名馬丁93分,塞卓92分,杭德老師為了想激發塞卓改 變向上,最後決定將塞卓最後一次的表現從a-改為a+,使塞卓成為第三名。

  比賽開始,學校師生與參賽著的家長聚集禮堂,參賽著穿著代表成長的「托加」站在台上,由杭德老師詢問古羅馬史,題目由淺而深,最後優勝者,由老師為他帶上 草葉桂冠,代表無限的榮耀。塞卓為取得勝利作弊被杭德老師發現,杭德老師詢問課外題,使塞卓無法得逞。落敗後的塞卓於是故態復萌,變本加厲,一味胡鬧搗 蛋。 

  二十五年後,塞卓成為全國最大公司的總裁,學校接獲塞卓的信件,談到願意捐獻一筆鉅款,先決條件是必須在塞卓處所再舉行一次凱薩獎大賽,由杭德老師主持,並邀請當時全班同學都來參加。為了學校的建設經費,杭德老師答應參加。

  師生再次歡聚,出身聖本德中學的優秀學子,大多成為社會中間份子,杭德老師非常安慰。在豪華高規格的接待中,杭德老師希望見到的是不一樣的塞卓,塞卓也在 比賽前夕把老師曾經借給他的參考書籍完整無缺的交還老師,在在表達對老師的懷念與感謝。不料在比賽過程中,杭德老師又發現塞卓作弊,杭德老師又以一題教室 匾額中的題目使塞卓敗陣。原來塞卓為了要參選參議員才邀大家前來造勢。

  杭德老師在洗手間責問塞卓,告訴他:人終將要面對真正的自我。塞卓視道德為無物,高談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時,一個小學生從一間廁所走出來睥睨的看著塞卓,他正是塞卓的兒子,他聽到父親所說的一切。

  杭德老師找到馬丁,告訴他當年獲第三名的人是他,上台比賽的人應該是他,並向他道歉。

  最後在同學向老師致敬的早餐會上,大家送給老師的匾額上些著:偉大的教師沒有豐功偉業,但影響學子的一生……。杭德老師在這一次聚會中,向學生們學到:一次的成功失敗,不能決定人生的價值。其他的學生肯定了他的價值,他將會繼續堅守在崗位上。

  回來後,馬丁將兒子送到杭德老師的班上接受教育,師生互視中,為教育無悔付出的老師得到了最大的回饋

  「年紀會增長,幼稚會成熟,無知可以教育,酒醉也會清醒,但是愚蠢卻無可救藥。」一句古希臘作家的名言,刻畫出杭德老師要學生「認清自我」的原則;「一次成功或失敗,不能決定人生的價值」。


 

  教育好像沒有所謂的成敗。「一個人的品行,會決定他一生的命運。」

  在電影中,杭德確實用心教育塞卓。杭德用心去形塑每位學生,讓他們擁有健全的人格。最不容置疑的應該是他那股企圖激勵塞卓上進的執著。

  當參議員,也就是塞卓的父親質問杭德,學習歷史對於孩子幫助為何時,杭德秉持的是一股教師的熱忱,他相信的是品格可以被塑造,他所熟悉的歷史偉人,就是形塑學生健全品格最好的榜樣。參議員不以為然的一句:「杭德老師,你不能塑造我的孩子,你只能教導他。只有我才能塑造我的孩子。」於是杭德老師被請了回去。

  假如我是杭德老師,我應該也會跟他一樣,在企圖推塞卓一把同時,悄悄的做一點點的自欺欺人。

  只是電影最後,塞卓以富豪身分,再次以拙劣手法,出現在自辦的凱薩大賽的那一幕。我好像非常可以體會杭德老師的鼻酸。好像在那個當下,一個活生生的證據,在證明自己教育的失敗。就像保齡球一樣,因為第一個瓶子被推倒了,其他的成就似乎都不算數了。這或許就是「秉持著成功塑造每一個學生的理念」去教育學生可能產生的一種挫折感吧?!

  教育,好像沒有成敗的問題。好像不該因為一個學生的成就,就抱有一種身為教師的驕傲或自滿。學生的成就不是因為老師的教育而成就,而是他本身的努力而成就。可是,走進教育裡,有好多老師逐漸盲目似的,為學生的成就驕矜自滿,更甚者會有一種地位抬升的虛榮感。也許,教師的人格有時在無形中被學生重塑了也說不定。

  看到這部電影,其實很有感觸。我不斷在找方法,教導我那一堆學生。除了課業上,就是行為的塑造。國中生,有太多仍然活在國小階段,有些人在成長的轉換階段轉換不過來,然後就只能進行著一連串的適應不良。他們還不懂得自動自發,依然一樣為所欲為。 

  有時就是心軟,可是當你心軟的同時,你必須要有他們不懂領情的準備。有時候你發火,但是卻很清楚罵學生根本沒有什麼意義的無奈。教育每個學生,有時候就是在等待一個契機,等待那個時間出現,點他一下,讓他清醒。然後才有推他一把的機會,他才可能會漸漸進步。

  現實卻是,我們往往沒有那麼多時間,等待一個學生的龜速。因為這個社會就是活在一個升學主義的教育體制之下,齊頭式的平等,慢了就是輸別人。可是我們其實也都清楚,每個人的學習成熟度,本身就有差異;每個人的吸收能力,根本也就不同;更不要提心智年齡還有智商了。

  大家都是不同的個體,學習進度卻必須一致。這或許就是現階段教育最讓學生受不了的地方。更討厭的是,大家必需學一樣的東西,我是學生的話,也會每天嚷嚷叫囂。可是,這就是學生啊!學生的人格教育究竟是從何而來?課本?還是老師?或者是同學?如果人格可以被塑造,那教育中塑造人格的功臣,我想應該不會是課本吧?!既然如此,我很好奇,如果教育的開始不再是讀書,而是生活,那學生又會變成怎樣呢?

  嗯,胡言亂語一通。要我打電影內容實在很累,所以就直接轉貼了。這部份其實網路都找得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is128 的頭像
    chis128

    自由亭-存在未來-

    chis12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