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很難不想到以前看過的《24個比利》和《第一人稱複數》。這部影片沒有預告片的想像空間來得驚悚,比我想得要理性專業許多。
電影中的弗萊徹醫師讓我一度想回去了解DID的原始研究者的歷程,還有那個時期心理學界與精神分析等理論所謂的傳統與非傳統性治療指的又是什麼?
如同DID相關的書籍所陳述的,這些多重性人格疾患者常被誤以為思覺失調症狀的病人往往以隔離方式處置或以宗教學視之為魔鬼所害。究竟存在各種不同成長背景、不同遭遇所衍生出不同的人格特質是怎樣同時出現在一個人的身體裡又不被稱作靈魂附體,甚至可以加以心理治療諮商輔導晤談催眠等等的方式進行心理、精神醫學上的治療研究,被視之為理性地對待看待,讓我對於治療與研究DID的人員感到相當敬佩!
然而在電影裡看到醫師犯下的種種謬誤,也讓我再次想到那些反覆的思考。這裡面的信任與自信到怎樣的程度,還有其實就好像我以為的,假如我是一位長期接受心理諮商的病患在沒有百分之百的信任基礎之下,如果我是個蓄意隱瞞醫師的病人其實我相對地可以利用醫師對我的信任進一步地做出合理而且神不知鬼不覺的隱瞞。簡單來說,醫師在諮詢病患的固定形式就像是老師在教學一樣,倘若老師沒有時時變化教學策略,反應快或長久制約下來的孩子會因此明白老師下一個步驟是什麼,越是高智商的孩子越能明白表面之下我可以鑽的漏洞並不在於老師是否填滿了我的時間,而在於我完全可以掌握並且預測老師下一個步驟是什麼,我只要在那個步驟出現之前預做準備就好,但是做這層準備之前我又溜搭去哪裡其實沒人可以發覺。當古典制約或操作制約形成之後,那些恍然大悟嘗試跳躍的角色只要觀察出制約的規則並且適時地忍耐就可以有很大的機會突破現狀。往往在我們的言語透露出來的訊息不僅僅是語言表面上的意思,還有說話者背後渴望的反應效果,甚至心思更深一點的會去思考反應效果之後的發散效果,然後也許它可以趁這些發散效果出現之後,選擇一個剛好是他所預期的進行下一段文字來選擇回應。這些層層的反應用具象的畫面來呈現就好像李奧納多飾演的《全面啟動》一樣,一層一層,潛意識中的潛意識,換做需要試利用語言兌換坦白的過程,對我來說就跟這部電影畫面非常雷同。相同類型的主題李奧納多的《隔離島》也是經典,還有實在很像恐怖片的《捉迷藏》。我只能說,在使用語言的世界裡面,有時候不說話的沉默可能更能表現出善意。越是文明高智商的社會,言語越是容易殺人於無形啊!
不知道《沉默》這部電影好不好看?他的劇照很吸引我。
全站熱搜